CST2023線纜仿真案例(一): 轉移阻抗
作者 | Wang Jieyu
不知道用過CST2023版本的小伙伴們有沒有發現在component library中出現了一個關于cable 轉移阻抗及屏蔽衰減的仿真案例—triaxial setup。下面就來詳細說說這個仿真案例。
1、【仿真模型】
3D仿真模型由一個1m長的同軸線纜、一個金屬套管、一個連接器組成,如下圖所示。
其中,在同軸線兩端添加cable port,在連接器兩端添加waveguide port。可以仿真得到這兩部分3D模型的S參數,如下圖所示。
在電路模型中,同軸線一端連接port1,屏蔽層連接參考地。同軸線的另一端端接50Ω電阻后與屏蔽層短接,并與連接器一端相連。連接器的另一端連接port2。
在該案例的幫助文檔中給出了完整的模型示意圖,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仿真模型與測試設置之間的對應關系。如用電路端口模擬信號發生器和接收機(網絡分析儀),用50Ω電阻模擬內部電路的負載電阻,以及連接器的外導體與金屬套管相連等,如下圖所示。
2、【仿真設置】
在schematic界面中添加S參數task: SPata1(S parameter
Task),然后新增的SPata1 task下增加后處理task:
PP1(Post Processing Task)。
S parameter Task的設置這里不贅述,基本上可以使用默認設置。
Post Processing Task中需要計算線纜的轉移阻抗、屏蔽衰減以及其相關的截止頻率。
3、【后處理設置】
添加PP1 task,并編輯相關后處理公式。詳細內容請參考CST2023 component library中的案例。
4、【仿真結果】
轉移阻抗
考慮截止頻率的轉移阻抗
屏蔽衰減
考慮截止頻率的屏蔽衰減
5、【仿真結果分析及對比】
利用上述三同軸法仿真得到的轉移阻抗結果與Cable Studio中屏蔽層解析公式法得到的轉移阻抗進行對比可知,仿真與解析結果基本一致。
再對比兩種不同編織密度的屏蔽層的轉移阻抗,仿真及解析結果如下。從仿真結果可知,當Strands in one carrier=4時,屏蔽層的編織密度比較稀疏,屏蔽效果相比較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