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格設置原則
CST2012視頻介紹中提到的網格設置原則(如下圖的25、25、30)對2011版適用么?
謝謝
我覺得可以的。CST2012 跟2011這個沒怎么變
同樣適用的
但是2011版的默認值為10,10,10,至少help里面第一和第三個值默認為10.
當然,設成25,25,30,肯定是可以的,算是能算。
但我就不知道2012版介紹中這樣建議,是不是有什么講究,張敏博士也沒給出解釋,就說要死記硬背,但推薦的數又跟2011版默認的值不一樣,不知道是因為2012版有了改變,還是說2012和2011一樣,25,25,30是“比較能夠保證精度的保守設置”,而10,10,10是平衡精度和速度后的權衡默認值。
不是說默認的設置10/10/10一般情況下很精確了嗎?
哪位如果裝了2012版,幫忙看看波導模板下這三個數的默認值是多少?
精不精確要經過驗證才知道的,這個只是給一個初值
可以認為網格越密結果越準么?
我在仿真過程中常常感到比較困惑,因為經常改變一下網格或者頻率范圍,結果就能差上10%(雖然趨勢上差不多),好像結果對于設置的敏感性很高,結果隨設置(如網格加密)的同向改變收斂性一不強,導致不知道結果有多不準,有種打一槍一個地方的感覺。
學習中
記得hefang大大說過 第一次最好用系統的網格加密,最后得到的網格結果可以當該結構的網格設置初始吧。
個人是5-10為步長往上加。一直加到結果不怎么變為止。
看結構吧?復雜一點的有沒有局部加密?
"系統的網格加密"是指T求解器中的自適應網格加密么?
然后以這個自適應加密的結果為初始,然后以5-10為步長增加lines per wavelength?
你說的意思是這樣么?
嗯,是這個樣子。系統自動迭代出的網格設置一般都會密一點,可以稍微下調一些。
那個給的不是最優方案
網格越密,網格數越多,計算的截斷誤差積累越大,最終可能會導致很大的截斷誤差。同時,計算時間將會成倍的增加。在計算時間和網格數之間權衡一下比較合適。盲目的增加網格也不一定就得到最精確的結果,畢竟是仿真。在誤差允許范圍內,該密的密,該疏的疏,盡可能的降低網格數,提高仿真速度。
嗯,言之有理。
但是在沒有實測數據驗證的情況下,怎么知道仿真誤差有多大?怎么做到“該密的密,該疏的疏”?怎么知道多密就足夠了呢?
你可以逐步增加網格數,看看最終結果收斂到什么值,最終網格取在開始收斂處對應的網格數。
網格問題我也不懂,誰有著方面的資料。求分享。
悲劇之處在于,有時候,連續幾次網格加密后的“收斂”是假象,繼續加密就發現所關注的指標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。比如,有次我將網格三個參數(25/25/30)的第一個由10增加到100,以10為步長,其他兩個不變,觀察到網格數確實在逐漸變多,也查看了mesh view,檢查了最小網格的位置,都蠻正常的。但讓人迷惑的是,所關心的指標隨網格加密呈現下臺階狀,中間有3-4個點確實是變化很小,在2%以內,要是在那里停了還以為收斂了,沒承想后面指標向下下了一個近10%的臺階,然后繼續橫走。
采用網格自適應收斂分析。在誤差范圍內,我們認為就是收斂。也不是你單純的增加網格劃分的某一項的值,網格劃分是整體考慮的。在電磁能量密度小的區域劃分網格很密,但能量密度大的區域網格較疏,這樣的計算結果收斂性也會變得很差。
看來你沒研究過所謂的自適應網格加密。如果試試就知道,T中的自適應網格加密,就是每次將25/25/30的前兩個參數加5(采用默認參數的話),然后判斷是否連續兩次的指標值(可設為S參數或自己關心的0d指標)相差不超過2%(采用默認參數的話)。
能量大的地方密,這是由網格劃分的專家系統來保證的,具體在空間上怎么劃分不是25/25/30這三個參數能控制的。